经济模型妙博弈的进到精从粗暴化论撒钱
作为一个在加密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玩家,我亲眼见证了DeFi经济模型从最初简单粗暴的"撒钱大战"到如今的精妙博弈体系。不得不说,这个进化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智慧闪光。
早期乱象:挖矿狂欢后的满地鸡毛
还记得2020年那个疯狂的夏天吗?各大DeFi协议就像撒钱的圣诞老人,只要存入资金就能获得天量代币奖励。那时候我和几个朋友每天都要讨论"挖提卖"的最优策略,像极了华尔街的交易员。
但这种模式的致命伤很快就显现了。我记得有个叫Yam Finance的项目,上线36小时就崩盘。原因很简单:当所有人都只想着套现离场时,代币价格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直线下坠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抢凳子游戏,音乐停止时总有人要摔得鼻青脸肿。
经济模型的四大流派
后来的发展证明了一个真理:好的经济模型要让参与者心甘情愿地"留下来",而不是拿了就跑。现在的主流模型可以分为四大流派:
1. 议会制民主:MakerDAO模式
这就像加密世界的议会制度。持有MKR代币就像是获得议席,可以对DAI稳定币的政策指手画脚。去年我就亲眼见证了一场激烈的治理辩论,讨论是否要提高稳定费率。
优点很明显:去中心化、透明。但缺点是效率低下,有时候一个提案要讨论好几周才能通过。这不免让我想起大学时学生会开会的场景...
2. 定期存款模式:Aave的经济智慧
Aave这类借贷平台玩的是银行的老把戏:用利息吸引储户。我把ETH存进去赚利息,就像把钱存在银行吃定期。
但这个"银行"可比传统银行刺激多了。去年LUNA崩盘时,我眼睁睁看着抵押率不足的仓位被连环清算,那场面堪比金融版的《釜山行》。
3. 权力游戏:Curve的veToken模式
Curve发明了加密世界的"权力游戏"——你把代币锁仓越久,投票权就越大。这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大户们都在暗中较劲,看谁锁仓更久。
我在Discord里见过一个"锁仓狂人",他把CRV代币锁了4年。问他为什么,他说:"我相信4年后Curve还在。"这种长期主义在短线横行的币圈着实罕见。
4. 实干家乐园:Camelot的真实收益
Camelot这类协议最实在:赚多少分多少。没有通胀代币的注水,收益全来自真实的交易手续费。
这让我想起老家开小卖部的王叔——不玩虚的,赚一块是一块。虽然收益可能不如其他协议爆炸,但胜在踏实。
展望未来:博弈论的狂欢
现在的DeFi经济模型越来越像博弈论教科书。协议在玩一个精妙的平衡游戏:既要吸引新用户,又要留住老用户;既要保证安全性,又要维持收益率。
最近流行的"贿赂市场"就是个绝妙案例。为了争取更多投票权,项目方会给veToken持有者发"红包"。这不禁让我想起政治竞选的拉票活动,只不过把牛排晚餐换成了USDC。
作为一名经历过数轮牛熊的老韭菜,我的建议是:与其追逐最炫目的经济模型,不如选择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。毕竟在这个行业,活下来才是王道。正如巴菲特所说:"只有当潮水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"DeFi的世界也是如此。
未来的DeFi经济模型一定会继续进化,可能会融合更多传统金融的智慧,也可能会创造出我们完全想不到的新模式。但无论如何,记住一点:所有模型的核心都是要解决"激励相容"这个千古难题——如何让人们自愿地做对系统有利的事。
(责任编辑:挖矿)
-
各位币圈老铁们,昨天咱们的交易可谓是大丰收!BTC精准命中114500的空单目标113000,ETH也在3670位置顺利止盈于3605,这种稳扎稳打的收益节奏真是让人神清气爽。说实话,在这个市场里,比一夜暴富更重要的是能否形成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,就像打太极一样讲究的是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。比特币(BTC)合约:高位盘整中的套利机会打开日线图,BTC这几天的走势就像在玩跷跷板。虽然连着收出几根阳线,但... ...[详细]
-
最近老有币圈的小伙伴跑来问我:"老王啊,你说比特币今年会不会跌破2万?2024年会不会迎来新牛市?"看着大家焦虑的眼神,我觉得是时候和大家掏心窝子聊聊我对市场的看法了。减半前的最后一跌说实话,我从业这么多年,每次减半前市场都要玩这套"狼来了"的把戏。就像2015年那次24%的暴跌,2019年38%的大跳水,这次我估摸着30%左右的回调跑不掉。要是按现在价格算,2万美元这个心理关口还真可能被砸穿。我... ...[详细]
-
当我们坐在德州扑克牌桌前,往往不只是比拼运气和技术,更是一场心理博弈的较量。最近东京大学的研究者们让GPT-4学会了这项"读心"的本领,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展现了令人惊讶的人类化思考能力。心智理论的突破想象一下你在玩扑克时,不仅要计算自己的牌面,还要揣摩对手的表情和下注习惯。这就是所谓的心智理论(ToM)能力。研究者们开发的"Suspicion Agent"智能体,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工程,成功激活了... ...[详细]
-
渣打银行重磅预测:以太坊或迎来史诗级上涨,目标价3.5万美元!
最近加密货币市场阴云密布,比特币和以太坊就像两个被暴雨淋湿的落汤鸡,在熊市的泥潭里苦苦挣扎。但有意思的是,即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,机构们对数字资产的热情似乎丝毫未减。这不,老牌金融机构渣打银行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令人心跳加速的预测——以太坊价格未来可能冲上3.5万美元!银行专家眼中的以太坊未来渣打银行数字资产研究主管Geoff Kendrick最近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,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以太坊的偏爱。... ...[详细]
-
每次技术革新都会引发人们对隐私问题的焦虑,从电报到互联网,再到如今的区块链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数字经济领域的观察者,我发现人们对区块链隐私存在太多误解。这让我想起2008年第一次接触到比特币白皮书时的兴奋与困惑——当时谁能想到这项技术会引发如此深远的社会讨论?误解一:区块链开创了隐私保护的先河真相其实很有趣。19世纪末的美国,电报、电话等新技术刚出现时就引发了类似的隐私争论。记得我曾经在布兰代斯大法... ...[详细]
-
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加密货币市场的观察者,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比特币价格走势和人们在Google上搜索"比特币"的热度往往如影随形。这其实很好理解——当大家开始疯狂搜索比特币的时候,往往意味着市场热度正在升温,价格自然也会水涨船高。近两年比特币的过山车行情记得2021年11月那会儿吗?比特币一度冲上让人瞠目结舌的6.9万美元高位,当时我的朋友圈里到处都是讨论加密货币的声音。可谁能想到,短短一年后,... ...[详细]
-
当Sam Bankman-Fried面临世纪审判时,整个加密圈还在为生存挣扎。Sara Feenan,这位2017年毅然从传统金融转投加密世界的先行者,说起这段经历时眼神依然闪烁。她曾满怀激情地参与这场号称要颠覆一切的革命,甚至给自己的爱犬取名"中本聪"。但FTX去年11月的惊天崩盘,就像一场暴风雪,把她冻醒在加密寒冬里。如今在伦敦一家普通金融科技公司工作的Feenan苦笑着说:"说实话,现在跟人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当我第一次听说比特币也能玩NFT的时候,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。毕竟比特币向来以"数字黄金"著称,怎么会和那些花里胡哨的数字藏品扯上关系?但数据不会说谎,Ordinals协议用短短200天时间就创造了114万个图像铭文,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以太坊、Solana等老牌NFT平台的同期表现。Ordinals的崛起之路记得今年1月份Ordinals刚推出时,市场反应其实不温不火。但到了3月,情况突然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在加密货币投资圈里掀起了一场有趣的讨论 - 某加密基金的成员们开始重新审视L2扩容方案的价值,这让我也不禁陷入深思。说实话,当我第一次听到Andre Cronje那个"L2其实就是带额外功能的跨链桥"的观点时,内心是有点震惊的。这位DeFi天才的观点在理论架构层面确实站得住脚,毕竟无论是L2还是跨链桥,本质上不都是连接A链和B链的通道吗?但现实往往比理论更复杂。作为一个长期观察加密货币基础设施... ...[详细]
-
作者注:作为一个在加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我目睹了太多"以太坊杀手"的崛起与陨落。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即将到来的新一轮L1大战,这些项目很可能成为下个周期的明星选手。一、L1进化史:从"以太坊杀手"到多链共生记得2018年我刚入圈那会儿,一位OG神秘兮兮地告诉我:"赶紧买ETH,已经腰斩见底了!"那时候我们还管它们叫"智能合约平台",而不是现在时髦的"Layer1"。Cardano、NEO、EO... ...[详细]